English

“特急便店”缘何“特”不起来

1999-08-30 来源:光明日报 吴桂敏 我有话说

几年前,曾留学日本的陈红健在北京开设了中国第一家特急便店。这种“商店”不仅进行一般的商品经营,而且还能够代交电话费、煤气费、水费,或是代买火车票、戏票、门票,是全方位的、具有社区服务中心性质的经营体。这种特急便店一出现就有专家预言:几年内,这种形式的特急便店就会得到飞速的发展。几年过去了,特急便店的发展情况怎样了呢?

北京,仅仅只有不到10家且规模有限的特急便店,在笔者走访的几家特急便店中,发现店内只摆着一些面包、方便面等食品和牙刷、肥皂等日用品,与一般小超市没有任何区别。一位业内人士告诉笔者,现在所谓特急便店就是小超市加上小报摊,没有什么特色。当笔者问一位店主有没有开展像国外那样的代办性服务时,店主无奈地说:“我们当初开特急便店,也主要是想开办代办服务,但由于体制和政策方面的一些原因,加上我们是个体经营,要想打进其他社区简直太难了。规模受限制,经营网点太少,一些代办服务也就无法开展起来。我们现在除了24小时营业外,其他一点儿也不让人觉得有什么特殊。”

现状既然如此,那么是否说明特急便店不适合中国国情呢?

实际上很多消费者甚至还不知道特急便店为何物,对其经营业务也不熟悉。一位家住北京劲松的居民说:“我从来没听说过特急便店,更不知道这种店还可以代办票证、代缴费用。”另一位居民也认为:“现在每个月都得去排队交电话费之类,的确很麻烦,如果特急便店能帮我们代缴,手续费又不贵的话,那我们也省心了。”

一位特急便店的店主说,现在各级政府都很重视社区的服务问题,如果有一些像特急便店形式的便民店、便利店能够进入各个社区的话,将会大大节约人们的时间和精力,并能很好地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。现在政府为了搞好社区的服务工作,成立很多服务中心、服务站,但由于缺乏专业性,这些服务中心、服务站没有发挥自身的作用,既影响了办事效率,又造成了人员、资金的浪费,实际上很多业务都可以让特急便店来做。

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博士生导师高涤陈说,随着人们消费水平、消费方式的变化,便利店的出现有其必然性,并将有不可忽视的发展潜力。因为便利店主要是为大众服务,它拥有一个广阔的、有待开发的大市场。

据悉,现在上海、广州、深圳等地都有一些外国的连锁店进入,并逐渐地开展一些类似便利店的服务。对于这种情况,我国的特急便店应当及早行动起来,以免市场为别人抢占了。而特急便店除了要求有关体制的改变以外,还应该找找自身的原因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